行銷廣告策略

商學院MBA最熱門的行銷課1

本書的定位主要是介紹簡單MBA基礎知識,並輔以實際應用的例子說明。不過重點應該是學習這些企業家「怎樣思考」的架構,並將這些用在自己的事業,才會提高成功的機率。

作者在前言說明,本書就是為了說明:為什麼「那個」能大賣,「這個」卻賣不出去?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培育出超夯商品?首先,什麼是行銷?簡單而言就是「建構能讓商品自然銷售出去的機制」,這並非是強迫推銷,而是如同字面上說的,不做直接的推銷活動就可以賣出商品。
那麼要如何才能讓商品暢銷,重點順序只有三個:
1.提供什麼、2.賣給誰、3.怎麼賣
而接著下去的章節都是依據這三點去做深入的介紹
 
第一章 思考「提供什麼?」-產品策略

  1. 要思考如何提供顧客需求與價值明確的商品或服務。
    了解商品在顧客使用時所獲得的價值在哪,並把這個價值傳達出去。
  2. 別只是賣商品,更重要是賣感覺-應該注重商品的情緒與社會性價值。(例如Ikea不是賣家具的功能,而是賣使用家具的舒適與滿足感)
  3. 要懂得自己的商品強項,別去拚價格,因為不可能拚過大企業。
  4. 要懂得異業組合,才能脫離紅海。(例如太陽馬戲團結合歌劇與表演;Iphone結合電話、網路及Ipod)
  5. 「持續性創新」就是有效利用顧客心聲改良現有產品,調查客戶有何不滿?
    「破壞性創新」則是不可過度聽從顧客聲音,因為他們沒有答案。
    顧客不知道自己要什麼,所以不可為了開發產品而姑且先問消費者的意見,但如果是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而進行調查就可以。
  6. 別為了促銷產品,背離自家的強項與信條,如果失焦就會流失顧客。
  7. 不要在同個品牌下什麼都賣,可以善用品牌延伸的技巧,開立類似品牌的分店來賣別的東西,可得到原品牌的光環,又可以做出定位區隔。

 
第二章 鎖定「賣給誰?」-顧客導向

  1. 觀察或接觸目標顧客,找出誰喜歡我們的產品(例如多去競爭者店裡坐坐)。
  2. 增加回客與粉絲,可使廣告成本大幅減少(因為不用再提升顧客的認知度)。
  3. 以購買頻率與購買時間將顧客做分類制定策略
  4. 善用數據分析顧客-分析顧客最後一次購買時間、購買頻率與花費,就可以知道消費者對自家公司採取什麼樣的消費行為。
    以下列出分析客群的方式:
    (1)性別、年齡、職業等人口統計學資料=Demographic
    (2)居住場所、工作地區等地理資料=Geographic
    (3)平時行動、在哪出沒、生活方式=Behavior
    (4)價值觀、生活態度、心理狀況=Psychographic(屬於主觀認定)
    基本上無法單靠其中一項去分析客群,尤其需要注意:即使同個年齡與職業,但喜愛的興趣還是有可能天差地遠,所以了解目標客群的價值觀很重要,不過因為是主觀性認定,在決定之後商務目標與方向,將會有很大的分歧,所以必須謹慎評估。雖然也可輔以問卷調查顧客價值觀,但卻要小心有時候顧客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。
  5. 搞懂產品的生命週期。「一般」可分成以下四個階段:
    導入期-剛上市的階段,必須讓顧客知道商品已經推出。
    成長期-商品逐漸為人所知,回頭客開始增加,必須推廣商品價值。
    成熟期-需求達到頂點,營業額成長停滯,由於競爭而陷入價格戰。
    衰退期-營業額逐步下降的階段,必須思考從市場上聰明撤退的方法。
  6. 商品上市後,將消費者依購買順序分成5類:
    (1)Innovators創新者,比所有人都早使用產品,約佔5%
    (2)Early adaptor早期使用者,能決定商品是否可滲透市場,約13.5%
    (3)Early majority早期大眾,會受早期採用者的影響,約34%
    (4)Last majority晚期大眾,看周遭人使用自己才用,約34%
    (5)Laggards落後者,可能自始自終都不會買,約16%
    傑佛瑞‧摩爾的「跨越鴻溝」指出(3)早期大眾比較謹慎,會先觀察(2)早期使用者的使用經驗,確定沒問題才會購買,也才能使產品跨越(2)與(3)之間的鴻溝,成為暢銷商品。因此讓早期使用者了解商品哪裡新穎、優質很重要

分析顧客的概念比較複雜,了解客群、掌握商品位於生命週期的哪個位置,才能規劃出合適的行銷方法,而之後的行銷方法規劃就比較偏向第三章的「怎麼賣」,所以前面兩章其實比較像是行銷前的準備工作。想要進一步學習,其實可以針對市面上的商品去作分析比較快,只是曲線不盡相同,所以最好分析與自己產品類似性質的商品會比較有幫助!

Tags

Related Articles

Back to top butt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