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創創業札記

MVP and User Story

產品誕生歷程:有點子之後,一定要有團隊(有共同目標的夥伴難找)
idea → Team → Brain Storming → MVP Plan → Pretotype UI/UX → Prototype → Alpha & Beta → Product

Brain Storming要想出什麼?以Airbnb為例
1. Target User要服務的對象,要勾勒出確切TA,描述越細越好。
2. Why you want to do想解決什麼問題,可能是社會問題,或解決某人需求。
3. User Scenario使用情境,使用者在使用的時候的情況。
4. User Story使用行為,很多使用者行為才會組合成一個使用情境。
(此點讓工程師與設計師間的認知落差減小→才能減小風險)
MVP(Minimum Viable Product,最小可行性產品)
以網拍為例,不一定要架平台,line、粉絲團都可以當平台。
最好控制在一到三個月能上架、可用功能約只有3~5個、越不花錢越好。
要能精準服務到你的TA;大部分都會從工具類開始(目標比較明確)
軟體類可使用Wireframe和Storyboard描述你要的東西。
Pre-totype 具體描述視覺與動作,可讓工程師更快掌握程式寫法
與UI/UX比較有關,盡可能地做詳細(例如按鈕大小與顏色),風險才會減小
相關工具:Prott、POP、Marvel app、Zeplin (可調間距)、Sketch (可直接作圖)、Powerpoint等等,只要能做都是好工具。
※最後做出產品上線並測試,需要修改可能就會回到MVP plan,看產品或團隊的狀況,決定要回到前面的哪個時期。
工程師找尋MVP的重點:功能對於TA實用
※工程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出CP值最低的User stories
大多軟體都著重於使用者行為的建立,所以皆由大市場發展到小市場。
軟體大多不是從零開始,若要自行研發工具,則要著重在未來對外的合作。
平台開發著重在使用小工具,所以要思考用什麼工具或開源軟體,才能在CP值最高的情況下達成目標。
Project manager 類似Developer manager,可協助設計師與工程師協調,做得好可增加工程師產能。而Product manager則類似Sales、marketing,專門統合用戶意見,與團隊溝通。
要記住,所有的時間都是成本。
10年後你會做什麼?你的人生宗旨是什麼?
東方:我能做甚麼,所以做什麼
西方:我想做甚麼,所以做什麼(try and error)

Tags

Related Articles

Back to top button